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15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江苏省淮阴财经学校和江苏省淮海工业贸易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合并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隶属于省教育厅。学校前身江苏省淮阴财经学校和江苏省淮海工业贸易学校分别由省财政厅和省粮食局主管,先后创建于1964年和1979年。前者原名为淮阴地区会计职业学校,1965年,学校更名为淮阴地区会计中等专业学校。受文革冲击,1969年6月停办。1971年复校后相继更名为江苏省淮阴地区会计学校、七·二一财经大学、江苏淮阴地区财经学校、淮阴市财经学校和江苏省淮阴财经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曾一度与江苏省银行学校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后者更名为江苏省淮阴粮食技工学校。1983年改名为江苏省淮阴粮食学校。1994年学校又更名为江苏省淮海工业贸易学校。60年来,学校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财政、税务、金融、营销、法律、粮食、机械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近6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有很多校友已经成为主政一方的党政领导、成为行业和部门的领军人物、成为企业和系统内的精英与骨干。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5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590人,国际留学生67人。学校教职工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43人,具有博士学历72人,硕士学位398人,“双师”型教师381人。具有全国模范教师 1 人,省级教育教学团队9个、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1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6个,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科技副总”1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3人,江苏省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20人,江苏省技术能手3人。
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A类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骨干专业6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百门精品”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21部,省级重点教材、规划14部。国家和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8项,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门,主持修订教育部会计类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2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实训基地(平台)7个,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个,国家、省、市级培训服务基地12个。牵头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1个,主持教育部、财政部立项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主持和制定全国财政行指委财务管理专业、全国统计行指委统计与大数据分析专业、全国粮指委粮食工程专业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验实训配置标准建设。
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智能工程技术学院、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粮食与食品药品学院、商务英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金融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法律事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与技术管理等33个专业。学校与南京审计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开展“4+0”应用本科专业,与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联合开展“3+2”本科分段培养,与南京财经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接本教育。学校与韩国嘉泉大学、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考文垂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院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台湾修平大学、,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江苏省教育收费规范高校、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文明宿舍”、“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江苏省对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江苏财经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财政、金融、商业、统计、粮食、关务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职财经教育分会常务副主任单位,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会计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统计学会高职统计分会副会长单位、海峡两岸高等职业院校校长联席会(2016)轮值主席单位。
新征程扬帆起航,新使命重任在肩。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提升办学能力,着力擦亮财经底色,全力打造粮商特色,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院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内领先、省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的高水平特色财经类高职院校。(数据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