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深入盱眙县河桥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基层。学子们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基层,更在特殊时刻传递组织关怀,赓续红色血脉。
行走乡村,感悟乡村振兴脉动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黄龙村。在村干部带领下,师生们实地观摩了村庄的生态景观、特色民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基地以及独具特色的文旅设施。随后的经验分享会上,村干部详细介绍了黄龙村在整体规划、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创新思路与务实举措。
带着对乡村发展的思考,团队紧接着探访了幸福村嘉禾残疾人之家。师生们实地参观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及生产就业场景,切身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座谈会上,负责人系统介绍了运营模式、政府帮扶政策及取得的服务成效。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完善康复保障体系等社会关切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体现了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行程第三站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师生们走进河桥镇小磨麻油非遗工坊,在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下,沉浸式体验了从炒籽、磨浆到晃油的传统麻油制作全流程,并认真记录整理《麻油制作技艺流程图谱》。
红色关怀与暖心服务同行
值此建党104周年纪念日临近之际,团队看望了河桥镇部分生活困难老党员。师生代表带着慰问品来到老党员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关切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聆听他们讲述当年的革命经历和工作经历。学子们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党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基层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一份份贴心的慰问,传递着组织的温暖和对青年一代的敬意。
带着从老党员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实践团队随即马不停蹄地在社区一楼活动室同步开展暖心计划:
“萤火虫成长计划”关爱留守儿童:通过铁路安全知识模型演示,寓教于乐地普及安全常识;引导孩子们利用麻油瓶进行创意彩绘,制作精美摆件,并共同绘制“家乡非遗地图”,增强文化认同;精心设计的“情绪红绿灯”心理团辅游戏,则有效帮助孩子们学会识别和表达内心情感。
此外,团队还准备了“垃圾分类”科普宣教方案,包含趣味“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和“小小环保督察员”家庭监督行动,旨在以寓教于乐和“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播撒环保种子。
实践砺青春,行动见担当
本次赴河桥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心设计了涵盖乡村产业调研、文化传承保护、理论政策宣讲、特殊群体关爱(含困难老党员慰问)、社区服务实践等多维度内容。青年学子们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与社区基层,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锤炼了意志品质,更以实际行动为河桥镇的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贡献了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在建党节前夕慰问老党员的活动,不仅传递了组织的关怀,更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活动也为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