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基础教学部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吴芳、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顾劲松带领20名学生前往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开展“美育浸润乡土·笔墨传承非遗”主题研学活动。在博里农民画代表性画家潘宇的全程陪同下,师生们深入田园乡村,体验博里刺绣技艺,参观农民画展览,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潘宇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博里农民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及产业化成果。他提到,博里农民画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鲜艳的色彩、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享誉全国,并逐步形成集创作、展览、文创开发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推动地方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潘宇还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学好本领、发挥专业特长,未来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实践环节,师生们亲手体验了博里刺绣制作,并在潘宇的指导下观摩农民画创作过程。顾劲松表示,此次活动将课堂延伸到田野,让艺术教育“活”起来,为公共艺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吴芳强调,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课堂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传承创新。
本次研学活动收获远超预期。法文学院的李同学表示:“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非遗介绍,今天亲眼看到潘宇老师的农民画,一笔一划都充满乡土情怀,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王同学对博里刺绣尤为着迷:“没想到简单的针线能绣出这么生动的图案,配色大胆又和谐。这比电脑设计更有温度,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来自农村的张同学感慨道:“最打动我的是潘老师说的话,用画笔记录乡村振兴,原来艺术不仅能欣赏,还能实实在在带动家乡发展。毕业后我也想用专业特长,为推广家乡文化做点事情。”
这次走出课堂的“田野美育”,不仅让年轻学子见识到非遗技艺的精妙,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今后,基础教学部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专业视角和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实现人文艺术教育的深层价值,助力和谐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