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移动的思政“金课”

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6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与育人实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教学形式,组织2024级学生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淮安市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五德教育馆等场馆,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打造移动的思政“金课”。

在中国漕运博物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巨幅投影、沙盘模型及AR技术,直观感受漕运千年历史。清代奏折、运河文献等文物与动态投影的漕船场景,生动展现了古代漕运的智慧与繁荣。分组研讨环节,学生们结合官斛、漕粮凭据等展品,探讨明清漕运制度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分析运河对沿线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学生代表张梦婷表示:“运河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文明纽带,青年应主动传播其文化价值。”

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分组研讨与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漕运历史的兴衰变迁,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漕运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战略地位,更被先辈们在漕运管理与运营中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走进淮安市博物馆,从古代器具到近现代历史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通过对珍贵文物的细致观察与学习,同学们对淮安历史脉络有了清晰认知,深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板闸遗址作为大运河重要水利设施的珍贵遗存,生动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非凡智慧。

在板闸文化体验中心,学生们跟随讲解员的步调,了解了一段“因运建闸、因闸设关、因关兴镇”的独特淮安史。在馆外,学生们参观了板闸遗迹。参观完毕后,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自己的兴趣点在馆内就地取材,整理资料,录制讲解视频,深化对板闸遗迹的认识和了解。

在周恩来纪念馆,同学们怀着崇敬之情,跟随专业讲解员的脚步,有序参观各个展厅。在珍贵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图片影像前,同学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着周恩来总理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开展感悟分享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被总理伟大的一生所震撼,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总理为榜样,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习、无私奉献,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周恩来五德教育馆,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的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周总理为楷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巧妙地将理论课堂与实践场景无缝对接,充分激活了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效能。这不仅让移动的思政“金课”更加生动,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范例。